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刍论
发布日期:2019-12-06 16:54   作者:   浏览次数:775
余翔
 
  内容摘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的政治运转特点和政治逻辑,凸显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彰显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制度自信。本文简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和实质,阐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渊源,分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与比较优势,指出了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路径。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 内涵 实质 渊源 特点 比较优势 路径
 
  新型政党制度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指的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模式以及领导和执政方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其形成可追溯至革命时期,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治理的广阔实践,是从历史中走出的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深刻揭示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人类政党制度史上所实现的深刻变革,阐明了中国的政治运转特点和政治逻辑,凸显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彰显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制度自信,为我们矢志不渝地坚持好、维护好和发展好这一政党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从五个方面准确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和实质
  在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多党合作制度是协商建国、协商治国的重要政治依托。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 繁荣、生态和谐等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协商治国,离不开人民民主。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紧密合作的政党关系新格局。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主要运作方式,通过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现代国家的普遍现象。政党制度作为政党在与政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方式和结构形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条件等差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各不相同,但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从结构上只有竞争性多元化结构模式和非竞争性一元化结构模式两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上述二者,是“多与一”相结合的政党制度,是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紧密合作的政党关系新格局。这种制度既吸收了一党制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和动员功能,同时又克服了缺乏监督制约的弊端;既吸收了两党制、多党制监督制衡的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互相倾轧、消耗内力的弊端。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在我国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 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历史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
  (三)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党的集中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机统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是多党合作的运行机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方式。新型政党制度把中国共产党执政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结合起来,把行使决策权与政治协商结合起来,体现我国和合文化背景下的合作政治。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不仅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在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提出意见建议,还包括对精准扶贫中现实问题的专项监督。这一切都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针。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立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立场,是新型政党制度与旧式政党制度或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国家的一切权力交由人民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五)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目的。中国政党不忘团结合作初心, 坚持不懈地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断发展更广泛、更真实、更有效的民主,生动实践着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他亲自看望民主党派代表,并每年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加强沟通,增进共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
  二、从四个维度全面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渊源
  任何政治制度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条件。我们可以从文化、理论、 实践、现实四个维度深入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一)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5000多年奋斗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文明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的“共同体”传统。而家国本位、责任伦理的共同体精神,要求坚强有力、以民为本的领导核心,采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合作方式,坚守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政治底线,并塑造了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的士人精神。且中华文明不仅包含“每大事辄以咨访”的协商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而且不乏“廷议”“纳谏”等协商制度实践,这也是中国政治文明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显著区别之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二)新型政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一脉相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而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统一战线理论。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八一宣言》的发表、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再到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就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由此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革命实践的总结。辛亥革命后,中国曾先后试行过多种政党制度,但都没有成功。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了其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实践和体验,自觉地、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总揽全局、有效协调领导各方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型政党制度是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世界不同政治发展道路之间相互竞争博弈日趋激烈。在新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政党制度置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诠释,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凝聚人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走中国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三个角度领会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习近平用三个“新”字作出精准概括:“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 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总书记概括的“三个新”也凸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比较优势,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一)从利益代表的角度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公”,也就是天下为公、执(参)政为民。西方的政党是公然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其竞选执政在很大程度体现并维护特定群体的利益。在票决民主条件下,西方政党只有一党一派的私利,缺少无党无私的公义。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二)从政治功能角度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和”,也就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西方政党制度始终难以摆脱恶性党争、派系倾轧的弊病。近几年,欧美政党政治的对抗性更是不断强化,民选政治被派系党争玩弄成了否决政治。而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和不断巩固,其原因就在于有持久的多党合作、充分的协商民主;而中国各政党之间的和谐合作,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和不断优化,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不断健康发展。所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创造了共产党、共同体、共和国联动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三)从制度效能的角度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统”,也就是民主集中、团结统一。当前,西方政党制度因选举而分化,因民粹而分裂,因党争而难以政治整合,因意识形态对立而使社会不断撕裂。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融会了选举政治与贤能政治,兼顾了政局稳定和政府权威;主导了商量政府和协商政治,避免了颠覆性错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统一了共识政治和集中领导,实现了新型民主“议要多元、行要统一”的民主集中原则。这样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在充分尊重各方面利益与意见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并付诸坚定有力的集中领导来统一实行,维护了社会安定、维护了国家。
总而言之,以“公”“和”“统”,来代替“私”“争”“分”,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
  四、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两条路径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把我国新型政党制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一)理论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是互动的,但实践的发展领先于理论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已经缔结了70年,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形态才出场。而一直以来,由于西方学者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学术立场以及不清楚中国政党制度运行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常常显示某种偏见,主要体现在: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方面,他们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概括为非竞争性的一党制,在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方面,认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党国体制,在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归结为威权体制的范畴。如何理直气壮地反驳这些言论,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此外,中国学界对多党合作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不够,也导致了多党合作的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发展。如各民主党派目前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亲密友党,也是政党。但一直以来,“党”在我国很多场合、很多用法上等同“中国共产党”,如 “党政关系”、“党的领导”、“党史”、“党建”等,中国共产党以外的一般称“党外”,如党外干部、党外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因此,如何在表述上更加规范,在逻辑上更加合理,更好地呈现“多党合作” 的制度特色,体现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严谨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增强以学术话语阐述多党合作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成功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前景,为世界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实践层面:加强政党建设,并推动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良性互动。政党是政党制度的主体。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都不断提升各自的能力,才能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中国共产党要切实开展“不忘实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虽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王岐山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地位的自信,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不忘宗旨、服务人民、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警示。
  各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参政党,在政治实践中要“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担当好执政党 “好参谋、好助手、好同事”的角色,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提高多党合作的制度效能。
  在合作中实现领导、在合作中进行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重要方式,而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有机统一,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必要性。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发展道路、核心价值等有着高度的认同,在参政党建设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参政党建设只有在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中才能得以有效推动和实现,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要求的:“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髙,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 因此,我们要推动政党建设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1] 潘岳. 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几点感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1):5-10.
[2] 綦远方.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断 坚持、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J].中国政协,2019(09):40—44.
[3] 丛斌.从四个维度深刻理解新型政党制度 [J].中国政协,2019(04):30—31.
[4] 梁晓宇.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32—37.
[5] 龚少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践超越及其类型学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 2019(02):44—49.
[6] 何建春.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逻辑理路、价值通路与现实进路[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2):21—26.
[7] 崔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概念与政党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5):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