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承香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农村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网格化的管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辍学。教育现代化又为教育扶贫的精准化和优质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克服了教育的时空距离,克服了教育的贫富距离,“三通两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与世界接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瞭望世界和未来,他们不光是在人格上平等,在学习的平台上也是同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教育界的民进人,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解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一、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强调,就是因为心里还有些不托底。所以,我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他还说:“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重要补充,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又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收入;
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用社会保障兜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由此可以看出,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而教育扶贫又是治本之策,只有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保证了贫困人口接受良好教育,具备创业能力,贫困才能真正消失。
二、扶贫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笔者所在的大观区一直将义务教育保障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保障每一位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坚持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学生生活费。区教体局主动对接区扶贫、民政部门,了解辖区内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按照每学期的时间节点,及时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十九大以来,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发放标准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发放。2019年下半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一步扩大资助面,增加了对非寄宿困难学生的补助,发放标准按照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全区各校加强助学政策宣传,精准分类施策,通过落实资助政策等措施,确保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保障农村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大观区教体局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贫困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问题纳入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的重点项目,多措并举,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脱贫攻坚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方案,通过抓实抓好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工作,做好疑似失学排查工作,开展控辍保学专项督导,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教育、公安、残联等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参与的联控联保机制,逐步完善了“区—乡—村”控辍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控辍网络的长效机制。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级政府、教体局和学校通过电视台、宣传车、黑板报、致家长的公开信、家长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向学生家长发放教育脱贫攻坚精准资助政策宣传单,利用家访、看望慰问贫困户等有利时机宣讲教育法规和惠民政策,引导家长牢固树立 “按时送子女上学是父母的责任”的意识,让社会各界对控辍保学工作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织牢网络,压实责任。每年初各级领导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各校校长也与班子成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了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逐级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务求实效的工作局面。健全五制,确保实效。一是建立了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与孤儿、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作为重点监测群体。每学期开学前,各学校积极与乡镇政府、村委会配合,采取校长包村、教师包户的方式,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对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进行全面摸底,建立适龄儿童少年档案,摸清学生动态,分类登记造册,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台账。二是建立了控辍保学周报和辍学学生劝返制度。各学校利用省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模块,按时填报辍学学生或疑似辍学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采取强力措施,及时劝返辍学学生。三是建立了层级包保制度。教体局包片领导和包校同志不定期深入学校开展控辍保学督导检查,督促学校及时和乡镇街道村联系,配合学校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四是推行提前介入制度。各学校在学期结束前开展一次摸底调查,对有辍学苗头的学生,由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一对一思想教育,对症下药,帮助其化解致辍问题。五是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考核制度。把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对各校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夯实了学校控辍保学工作责任。
精准施策,兜住底线。一是落实资助政策控辍。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统筹各类扶贫、惠民政策,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二是落实结对帮扶控辍。把学习困难生的帮扶作为控辍保学的重点任务,按照“一教一帮”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心理激励和课业帮扶,确保学生不因学困、厌学而辍学。三是落实送教上门服务控辍。针对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类别和程度制订教育帮扶方案,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避免因残疾而辍学。四是落实常规管理控辍。开齐开足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为每位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感、荣誉感,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消除因厌学而辍学。五是落实学籍管理控辍。详细核实和记录学生转出、转入等变动情况,全程掌握随迁子女和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情况,避免因流动而辍学。
通过这种网格化的管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因贫、因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都不能辍学,都不能失去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在智力资源的供给上保证了对贫困人员的普惠,在尽最大努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教育现代化,让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教育现代化的这些目标,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我认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是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等等都是我们应该考虑且为之努力的。
同样,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扶贫工作,牢记教育扶贫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而且教育现代化又为教育扶贫的精准化和优质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首先是信息化教育克服了教育的时空距离,让远在大山深处的孩子可以与城市孩子同步学习,可以同时学习到优质资源,可以同时有宽广的教育视野与向往,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魁力。其次是信息化教育克服了教育的贫富距离,“三通两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与世界接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瞭望世界和未来,他们不光是在人格上平等,在学习的平台上也是同步的。就像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阻隔了人们的脚步,但是却不能阻隔人们的交流与学习。全世界的科学家可以在一起共享成功技术,让病毒无处可逃。中国各地开发的线上教学资源,几乎都能让学生免费获取,不管是城市的中心,还是偏远的农村,学习不分贫富,让教育脱贫完全有了可能。再次是信息化教育为教育扶贫的精准诊断与应对提供了更好的可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更为精准的摸排,对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也可以更为精准施策。送教上门、反复学习都成为可能,教师进行远程指导、心理咨询都很便利,这样的话,孩子无论是因贫,还是因病,因厌学等原因,我们都能精准发现,精准施策,促其精准脱贫。
同在蓝天下,同享优质教育,同享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让我们一起行走在教育扶贫的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起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图画。
( 作者:韩承香,民进安庆市委会常委,安庆市大观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