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着力彰显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余翔
发布日期:2021-10-30 09:39 作者: 浏览次数:94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指的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模式以及领导和执政方式。
一、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与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蕴“领导”“协商”与“合作”三大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所在;民主“协商”彰显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有的运行方式和途径;多党“合作”体现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紧密合作的政党关系新格局,既吸收了一党制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和动员功能,同时又克服了缺乏监督制约的弊端;既吸收了两党制、多党制监督制衡的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互相倾轧、消耗内力的弊端。这一制度以协商合作的行动逻辑和广泛的代表性进行了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与社会整合,不仅巧妙地弥合了政党政治中“整体”与“部分”的悖论,而且智慧地创造了民主的新范式——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政党协商以其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开创性、典范性和引领性地位,成 为政治协商最为重要的形式。协商民主不仅关注最终的决策结果,也关注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不仅强调对多数人意见的尊重,也强调少数人意见的充分表达和权利的维护,拓宽了民主的广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民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之制对中国之治的保障与推动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要素。
二、充分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深刻揭示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人类政党制度史上所实现的深刻变革,阐明了中国的政治运转特点和政治逻辑,凸显了独特的比较优势,但其理论与实践的推进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际认可度较低
政党政治在西方已实践了300多年,并且为推进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现代政党制度理论也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因此长期以来,在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领域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现象,政党制度理论的主要概念来自西方,政党政治的游戏规则、评价标准是西方国家制定的。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政党被界定为以追求执掌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未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被称之为在野党或反对党;只有多党竞争、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才算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政党制度按有可能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的数目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这些论断都不符合中国政党政治实际,但一直以来,由于西方学者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学术立场以及不清楚中国政党制度运行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常常显示某种偏见,主要体现在: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方面,他们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概括为非竞争性的一党制,在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方面,认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党国体制,在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归结为威权体制的范畴。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词语、范畴、理论等进入不了西方主流话语体系,长期被边缘化。
(二)国内也存在模糊认识
国内少数学者和民众受政党学说“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中国政党制度起步较晚,而西方的政党制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而对本国的政党制度认同感较弱,而对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顶礼膜拜,“言必称希腊”,盲目迷信西方的政党制度,鼓吹和宣扬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甚至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解读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新型政党制度存在有模糊或错误认识,甚至持有怀疑态度,否认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三)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从1921年建党至今,特别是从中共十八大开始,中共中央对加强自身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积累和丰富了党建经验。但各参政党自身建设存在诸多亟待提升的地方:一是民主党派成员相对比较宽泛,组织相对松散,在自身建设的时候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三是履行职责的能力有待提高。这种不平衡状态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发挥。
三、对标“四新”“三好”,着力推动参政党建设自身建设
“新气象、新提高、新作为、新面貌”是新时代多党合作制度发展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新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提供了重要指导。“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是对新时代民主党派作用地位的新概括,为巩固团结和谐的政党关系、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理论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是互动的,但实践的发展领先于理论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已经缔结了70年,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形态才出场。如何理直气壮地反驳“西方中心主义”言论,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中国学界对多党合作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不够,也导致了多党合作的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发展。如各民主党派目前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亲密友党,也是政党。但一直以来,“党”在我国很多场合、很多用法上等同“中国共产党”,如“党政关系”“党的领导”“党史”“党建”等,中国共产党以外的一般称“党外”,如党外干部、党外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因此,如何在表述上更加规范,在逻辑上更加合理,更好地呈现“多党合作”的制度特色,体现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严谨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增强以学术话语阐述多党合作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成功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前景,为世界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实践层面:加强自身建设,并推动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良性互动。
一是学习借鉴执政党的党建经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都有共性,中共提出的“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要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研究长远的问题”就是共性。但参政党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要坚持摸索适合其组成特点的工作机制,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及各项议事决策制度,增进班子成员团结,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要推动政党建设的良性互动。因为参政党建设只有在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中才能得以有效推动和实现。因此参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党派成员“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积极主动地依靠政协和统战部的指导和帮助。各民主党派是政协的组成单位,统战部是党委联系和具体负责民主党派工作的专门机构,只有依托政协和统战部的指导与帮助,民主党派的各项工作才不会偏离政治方向,不会走弯路,才会更好地发挥职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尊重和接受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党派组织要教育党派成员尊重和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领导,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争取“双岗建功”。并特别要求党派成员在参加党派组织的学习与活动,以及参加人大、政协的活动时,事前、事后均须及时向单位党组织请示、汇报,以求得单位的理解与支持,这是显示党派成员政治素质高低、能否摆正位置的大问题,马虎不得。
(四)主动与对口联系的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及时通报民主党派组织活动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重大活动;同时也可了解他们不同时段的工作侧重点,协助他们开展一些涉及全局的调研工作,按程序反映一些他们不便反映的问题。这样既相互交流了情况,也联络了感情,更推进了工作。
(五)加强与兄弟民主党派的团结交流。要与兄弟组织建立和谐的党派关系。各民主党派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应该虚心向兄弟党派学习,互相扬长避短。
(六)充分信任党派的领导班子。现任领导班子是经过党派上级组织与中共党委、党委统战部发挥民主广泛听取成员意见,反复协商,认真考察,并经过民主党派成员选举产生的。他们的当选和履行职责,既体现了组织的意图,更是体现了民主党派成员的意志,充分信任他们,维护他们的领导权威,本质上是忠诚党的事业,是维护组织的权威,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
(七)积极履职尽责。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尤其要卓有成效地参政议政,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中共中央战略思想、工作大局,提出真知灼见,将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