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桐城市黄甲镇三新村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三新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位于桐城市西北部,距城区21公里,相邻桐城市唐湾镇和舒城县庐镇乡,桐舒公路穿插其中。村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3545亩,耕地面积671亩。全村共辖20个村民组, 391户1247人,实有劳动人口772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853人。2014年以来,易地搬迁2户,危房改造52户,库区移民47人,技能、教育、健康脱贫政策有效实施,小额扶贫贷款7380000元,其中94户为 带资入股,获得人均年1725元资产收益。96户为户货户用,用于发展产业。2017年出列后,现有贫困户5户12人,贫困发生率为0.962%;另外争取201万元修建村级主干道4.2公里;争取26.2万元实施农饮水工程。争取 444.8万元用于硬化道路,实现了全村19个村民组道路硬化。
二、工作特色 一是产业发展。全村主导产业为茶叶、中药材,其中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为1680亩,是桐城市优质小花茶的主产地之一,年产高品质高山绿茶25余吨。中药材面积达300余亩,主要盛产瓜蒌、山茱萸、杜仲、元胡等品 种。2017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123668.88元。大力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茶、中药材,以补助、补贴的形式提升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2017年度,产业扶贫到户资金138740元。2018年度第一批产业到户资金121400 元。
二是党建创新。三新村提出“党建+脱贫”的工作思路,在村建成爱心超市一座。该超市分成为:许愿区、义卖区、交换区、认领区,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旨在号召大家捐献爱心,让贫困户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生活物 品。
三是乡村治理。三新村积极推动“红白理事会”制度。推行“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有效提高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是乡村振兴。借助脱贫攻坚契 机,主动作为,极大改善了全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水、路、电、网”全覆盖的目标。推进“三大革命”,2017年对全村323户实施了“改水改厕”工程。发展 “互联网+农业”,促进更多年轻人留在乡 村、服务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
三、主要问题 (一)政策瓶颈待突破。三新村地处桐城市水源保护地,山场大都属于生态、公益林,政策性约束较多,林下经济难以发展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二)少数贫困户年收入统计难。少数贫困户在外务工,地点、岗位流动性较大,统计家庭收入时,不愿如实计算填报。村里难以掌握其真实收入情况。
(三)贫困户内生动力仍有待增强。少数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汉”思想严重,自身虽有一定脱贫能力和渠道,但内生动力不强,致富意识淡薄,没有养成较好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习惯。
四、对策建议: (一)协调打通政策屏障,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市县有关职能部门要探索林地树种置换等方法,整体掌握,因地制宜,协调打通公益林等政策屏障,解决好产业经济发展与生 态资源保护的辩证关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扶智扶志力度。进一步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和方法,重在全面深入考核脱贫实效,客观看待贫困户的政策知晓率等考核项目,有效保护扶贫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尽量减少检查考 核频次,减少表格填报,让扶贫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扶贫发展工作中,放在引导部分村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上。
(三)提升村两委班子能力水平。目前村两委干部虽然工作有思路、有动力。从工作实际出发,村两委干部需要进一步知识化、年轻化,需要增强村两委带动力。市县需要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大学生担任村官,鼓励回乡创业年轻人担任村两委成员,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为乡村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发展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面对“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产业单一化”等现实情况,鼓励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主动作为,扎实开展土地确权、清产核资等基础性工作,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继续坚持以绿茶、中药材为主导产业,以高山蔬菜、家禽养殖为辅助产业,纳入市县农产品发展总体规划,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产区品质优势,全产业链打造桐城小花茶叶品牌。积极深化“三变”改革,带领全村在脱贫路上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
(调研组成员:潘连宇、杜建军、胡瑞,执笔人:潘连宇、杜建军)
关于桐城市黄甲镇石窑村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石窑村位于黄甲镇的东部,距城区10公里,共有15个村民组,现有村民住户390户,1142人,耕地面积400.6亩,山场面积6614.5亩,茶园面积1060亩。全村现有可摘茶园405亩,年产干茶5.05吨,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高山蔬菜产业规模已达100余亩。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1户685人,截止目前已落实市、县、镇、村帮扶干部及企业帮扶责任人77人、帮扶贫困户211户(安庆市委宣传部2户、桐城市纪委2户、桐城市广电台143户、金瑞古井大酒店19户、黄甲镇人民政府25户、石窑村20户),共制定帮扶方案211个。至今已脱贫205户,674人。还有6户边缘贫困户,4户未脱贫贫困户。2018年拟脱贫困户4户10人。村集体2018年目标收入预计15万元,到4月底已完成8万多元。
二、主要问题
1、石窑村山地面积6600多亩,现在只利用了3000多亩,其中安徽美尔玛公司流转山林地1200多亩,桐城双创白茶公司流转山地面积500余亩,今年扩大增加700多亩,1000亩板栗,50亩集体茶厂等。剩下的3000多亩山地尚待下一步开发利用。
2、石窑村脱贫产业主要是茶叶、高山蔬菜、板栗、杨梅等,都是传统农业范畴,投资大、时间长,见效小,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风灾、雨灾、雪灾,损失难以预料。且村里茶叶、高山蔬菜未形成自身品牌。
3、老小问题。老年人口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现在依靠扶贫政策能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但如何实现持久的更高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面临难题。村里一些年轻人经过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后回到村里,所学与所用不相匹配,毕业后没事做,有的还影响社会稳定。
4、乡风文明的培育和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调研中,据受访的干部和群众反映。现在,村里物质生活较之改革开放前大大提高了,但人与人的亲情、合作意识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培育和形成还需要加大力度,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5、国家扶贫资金、扶贫投资非常多,但在村里一时难以找到项目对接。现有村里产业扶贫项目相对单一,应向电商、旅游、农家乐、民宿等更多、更广领域迈进。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随着村里脱贫摘帽,各级扶贫干部将相继离开村里,村两委面临重任,保持脱贫攻坚成果尤其是特别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发展,培养村脱贫攻坚、发展后劲的内生力量是当务之急。
(二)加大现有产业规模和品牌建设,提高就业能力。双创白茶、安徽美尔玛等企业,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就业和生活出路,要继续帮助和支持企业提升防范、抵御和化解风险能力,稳步发展,吸纳更多就业。村集体原有的40亩茶厂虽已扩大为50亩,要通过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集体经济力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帮助解决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三)注意山区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原生态山林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多开发、发展林下经济。做到经济长一寸,生态美一片。
(四)培育乡风文明,让扶贫攻坚提质提效。将乡风文明的培育和建设,同农村正在开展的三大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树立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新风尚、新习俗和新风貌。将产业扶贫同金融、健康、教育扶贫结合起来,重点关注老弱病残者,努力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调研组成员:何传友、查世强、丁磊,执笔人:何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