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安庆市委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调研报告概要选登(第九期)
发布日期:2018-10-17 21:54   作者:   浏览次数:1491
关于桐城唐湾镇叶湾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叶湾村面积6平方公里,14个村民组共有农户255户,人口926人,田地709亩,林地4058亩。按国家政策2014年建档贫困户195户700人,目前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713人。其中因残致贫21户,因病致贫26户,因学致贫17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16户,缺劳力致贫6户。其中五保户19户20人,低保户11户35人。此地地处偏僻山区,田地少,山地多。因此当地扶贫干部和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2017年帮助建档贫困户发展了茶叶生产、油茶种植,规模达到246.3亩,每亩补助500元,参与此项目的183户农户共获补助资金123150元。桃园经营户54户,规模达到96.2亩,每亩补助400元,获补助资金38480元。其中51户养殖鸡鸭等家禽1613只,共获补助资金16130元。8户养殖生猪19头,每头补助600元,共获补助资金11400元。2户养牛2头,每头补助1800元,共获补助资金3600元。1户养羊2只,每只补助500元,共获补助1000元。这些项目通过验收共获奖补资金193760元,分别落实到户。
       2018年对建档贫困户186户均进行茶园改造,共花费6.18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叶、油茶、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共花费7.905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等共花费4.0075万元。
      另外国家还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小额信贷扶贫,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扶贫,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扶贫,社会兜底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措施。让村里的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在国家有力的帮扶下家家通上自来水,村路硬化4.5公里,不仅水泥道通到家家户户,而且打通了和山外的公路交通,极大方便了出行。国家还为村级茶场改造设备更新投资了15万元并投资30.5万元新建标准化茶厂,成立桐城市黄石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贫困户顺利脱贫提供了一定保障。我们这次还入户调查了7户贫困户,2户非贫困户,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大家对国家的扶贫政策相当满意,没有发现什么与政策相抵触的情形。从现象看来国家的扶贫政策对支持贫困户脱贫起到很大作用,脱贫攻坚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这里的扶贫户几乎家家都住上了楼房,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大家对按期脱贫实现预期目标信心满满。
      二、存在问题:
      1、产业缺乏,形式单一。此处地处偏僻山区,对外联系不便,经济交流更少。村里除了国家支持的光伏发电项目、和一个茶厂外别无其他产业,经济发展力量单薄。集体经济动力不足,缺乏较强的内生功能。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的经济总量不能形成造福一方的较强能量。
      2、发展脱贫致富手段少。贫困户自身的产出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出外打工。打工仔大多技能低,技术含量少,收益少,而且不稳定。有些贫困户种植养殖由国家贴补,靠国家的扶贫政策托举当时可以达到脱贫目标,但是一旦拿掉这些福利,情况难料。因病、因学等其他情况发生极有可能让一些脱贫户重新返贫。
      3、地理位置偏狭,交通闭塞,制约经济发展。虽有一条进山道路联络山外,但是崎岖曲折,九曲回肠。内外往来不便,阻断经济发展的机遇。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者。加之当地尚未找准发展方向,对外宣传不到位,没有找到发展的内驱力。
      4、文化程度不高,限制自身发展。调查中看到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在中小学文化程度,眼界不宽,自我更新不够,谋生能力弱,掌握新技能水平低。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生存发展需要。
       5、居家分散,难以优化资源利用。此地山地特点,造成历来农户的散点居住,居家分散,难以让资源配置价值最大化的利用。使得公共设施投入成本增大,资源共享难以很好实现,也是制约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个因素。
     三、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利用山地发展以茶叶为主的林业经济。此地山地面积大,传统上形成了茶叶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经济。建议整合山地和茶叶种植户,实现茶叶生产资源优化组合,化分散为整体,适当扩大茶叶生产,借助桐城茶叶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茶叶经济。以茶叶种植为龙头带动林业发展,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林如油茶,果林等经济速效林业。因地制宜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2、发展特色旅游。此地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政府牵头建设旅游扶贫项目,引进外来资金,政府给予配套支持。以生态游加农家乐等多种方式发展特色旅游是地方条件具备,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制定五年或是十年计划,把分散的住户规划集中形成微型集镇。便于资源整合和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也是有效改善农村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3、文化智力扶贫也很重要。山区虽然和外界有各种渠道沟通,但是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观念落后,消极等靠要的思想较重。因此办农民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化政治思想观念教育更新很有必要。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智力扶贫。
    4、大力加强村干部的培养。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比重大,农业村的发展主要靠村干部带动。国家如果要严肃认真对待农村发展的话。建议国家专门设立村官培养学校,培养专业合格的村官,带动农村稳步发展。

(调研组成员:金晓来、曹和胜、金怡双,执笔:金晓来)
 
                                   
 
 关于唐湾镇唐湾村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唐湾村位于桐城市西北部,深处大别山内,距桐城市区盘山公路约有32公里。全村耕地面积651亩,其中可灌溉面积仅有310亩,林地面积19832亩,水域面积仅有5亩。全村共辖21个村民组,595户,总人口2207人,实有劳动人口约为1300人,常年外出务工约有680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8户1478人,经动态调整后目前贫困户总计408户1478人,全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6.97%,是省级重点贫困村,主要致贫原因是缺少土地。   
      近四年来,通过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脱贫人口逐年增加,2014年已脱贫69户273人,2015年已脱贫97户408人,2016年已脱贫98户380人,2017年已脱贫146户391人,目前全村尚有5户20人未脱贫,2018年计划脱贫415人,剩余的15人计划在2019年脱贫,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2.5万余元到2017年的13万余元
       二、脱贫工作特色
        (一)重党建,谋创新。唐湾村现有党员117人,党总支结合本村实际,下设老龄支部、种养业支部、茶木业支部,由于全村精壮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村中老幼人员较多,老龄支部日常帮助照看家中老幼,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后顾之忧。在党员家庭的带领下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种植大豆、玉米、肉鸡、生猪等特色种养业。充分发挥党支部在茶园的改造、茶厂设备升级中的作用。此种符合实情的基层党建是脱贫攻坚为民、帮民的体现。
         (二)靠实情,助增收。唐湾村由于耕地面积较少,林地面积是山地面积的30倍之多,村“两委”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业,大力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茶,投入扶贫资金改造茶园土质,改进一整套现代化的绿茶加工设备,不仅帮助了贫困户茶叶销路,也解决了20余人的就业问题,2017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余元,其中有关茶叶创收4.5万余元,茶叶收入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为贫困户增收3万余元。
         (三)讲法治、树新风。党总支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二字方针,推行“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有效提高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建立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新农村治理体系。党总支彭斌书记身残志坚的精神,不仅为贫困户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彭斌同志服务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奉献精神,更是唐湾村一种新风尚,通过评选唐湾好人、十星级文明户以及粘贴宣传标语等方式有效地弘扬了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了全村的精神氛围。
           三、当前主要问题
         (一)林地面积虽大,但经济效益不明显。唐湾村由于耕地面积较少,林地面积是山地面积的30倍之多,而林地大都属于公益林,但因政策性约束较多,改革难,引资难,流转成本较高,林下经济难以发展收益不明显。虽然林确权证已经发放,但存在界限划分不准确,日后必将引发纠纷影响到乡村和谐、社会稳定。
         (二)到户产业扶贫资金面广力薄。2017年共有242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共计11.385万元,每个到户产业扶贫资金额仅为470.45元,2018年共有893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共计33.177万元,每个到户产业扶贫资金额仅为371.52元,从数据看来,“两增一降”显然不能更好的发挥更好的作用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三)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据历史记载位于唐湾村的四个村民组的上排门古村落(明清至中华民国古民居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上排门古村落房屋、院落、弄廊、沟渠等建筑布局相宜,空间紧凑且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选址、布局规划上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从村落外的自然环境到村落内的建筑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是发展文物旅游的重要实物载体。在网上和民间都有传说,但人文景点踪迹难寻,人文旅游业尚未形成,还有在桐城市小有名气的乡村游景点苗尖寨,只能接待一些零敲碎打的散客,没有行程产业,没有强点带动,目前渐渐发展到瓶颈期。
          四、对策建议:
        (一)扩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协调打通政策屏障,极大发挥经济价林的价值,选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等树种,解决好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辩证关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良提高茶叶等级,联合周边乡镇深度打造“桐城小花”品牌,鼓励农户成立茶叶合作社,加快推动茶产业规 模化,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增加创收。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和方法,重在全面深入考核脱贫实效,客观看待贫困户的政策知晓率等考核项目,有效保护扶贫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尽量减少检查考核频次,减少表格填报,让扶贫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扶贫发展工作中,放在引导少数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上。
       (三)鼓励回乡创业发展。村精壮劳动力大多常年在外务工创业,留守在村的劳动力和其他村民缺乏敢闯敢干的创业勇气,村“两委”应筑巢、创造条件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或致富带头人鼓励到村创业。
        (四)发展古村落人文旅游业。继续坚持以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以特色大豆、玉米、肉鸡、生猪为辅助产业的同时,应重点开发上排门古村落旅游资源,发掘古村落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带动苗尖寨等其他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紧紧抓住唐湾镇提出的“绿色、古色、红色”三色旅游发展契机,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拓展更多的来源,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调研组成员:徐先海、杜建军、方新,执笔:杜建军)
 
 
关于桐城市唐湾镇蔡畈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蔡畈村位于桐城市的最西边,是桐城市的西大门,与潜山县毗邻,与青草镇接壤。距市区50公里、镇区18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拥有山场4600亩,耕地678亩,下辖11个村民组235户,农业人口902人。地处山区,是一个人口多地少山少、自然环境恶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村民增收困难的贫困村。
      2014年蔡畈村经审批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700人。2014年脱贫31户128人、2015年脱贫48户183人、2016年脱贫43户159人,2017年脱贫66户234人共计704人脱贫。目前尚有3户8人未脱贫,2017年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0.97%。2016年由政府投资兴建80KW光伏发电站,并于2017年4月并网至今,已产生经济效益5万元。蔡畈村将茶叶作为“一村一品”的发展项目,顺利收回集体林场的经营、收益权,收购茶园100亩,2018年集体茶场毛收入达到50万元。2017年45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深圳和盛服装有限公司,参股分红。2018年30万元资产收益资金建设扶贫车间,吸纳企业入驻。安徽意茜瑞制衣有限公司投资,将老村部改造成厂房,既带动了村民就业,又盘活了资源发展了集体经济。做好电商扶贫,以工作队牵头,粉丝公司+贫困户模式生产,现已成功在网上销售。总体上,脱贫攻坚卓有成效。
      二、主要问题。
     (一)地处偏远山区,距市区50公里、镇区18公里,道路交通的不便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对扶贫攻坚的考核管理,各级各部门的考核标准不同,造成基层组织疲于应对资料的记录整理。各级各部门下发任务时不能协调,一个部门一个任务到基层就是若干任务。这些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茶叶生产的集中经营,顺利收回集体林场的经营、收益权,收购茶园100亩,2018年集体茶场毛收入达到50万元。茶场的经营情况,是在“工作队”的带动下,销售良好,价格较高,未充分发挥“桐城小花”生产、销售、观光休闲的品牌效应。
      (四)“351”、“180”健康扶贫政策群众很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村民都签了,这些政策确实惠农。但乡村医生大部分是以前的赤脚医生经过短暂培训具备行医资格,这些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三、对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的推动下,蔡畈村应当进一步利用自身发展条件,克服制约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拓产业发展路径,激发发展新动力。蔡畈村主导产业是茶叶,进一步打造茶叶的“桐城小花”品牌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桐城的茶叶是优势农产品,山区的每个村庄都有茶叶生产,其中种茶、制茶的民间人才很多,但他们各自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导致优势的农产品没有得到较高的附加值。整合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资源,积极引进专业人员、外资、技术等,注入动力、活力迫在眉睫。
     (二)统一扶贫考核标准。对基层扶贫组织,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考核标准,下发任务各部门之间要有统一协调,避免基层工作人员在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上花费太多精力。
     (三)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将对乡村医生的定期培训、合作交流落到实处。让乡村医生进入水平较高的医院进行实习式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改善农村偏远地区的医疗状况。
 
(调研组成员:潘连宇、宋豪飞、朱辉,执笔:朱辉)

 
关于桐城市唐湾镇大塘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大塘村基本情况
      唐湾镇大塘村位于桐城市西北边陲山区,距市区40公里,东与本镇杨树村村交界、南与本镇蒋潭村交界、西部与潜山县毗连、北与叶湾村、长岭村接壤,013县道自北向南穿境而过。2004年6月由原大塘、教师、段湾三村合并组建而成。全村国土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9亩,其中水田595亩,山场面积6640亩,其中集体林场3160亩。全村辖25个村民组,498户,1846人,现有劳动力972人,其中外出劳务670人。
      2014年大塘村经审批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31户1250人,主要致贫原因有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残、因学。经过4年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工作卓有成效:实施了农村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道路硬化工程,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2017年大塘村产业到户项目273个,共投入资金27.145万元,到村产业项目4个, 2018年以来,产业到户项目700个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户均项目个数达到2个。2018年到村项目3个,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建设的村级茶厂、天堂庵老茶园改造及马坟大田茶园排水沟等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扶贫项目的实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2017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1万元;预计2018年大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主要收入来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光伏发电、财政资金投资的润滑油销售公司分红。2017年12月实现了顺利出列。目前大塘村仅有未脱贫户7户22人,计划2018年脱贫4户13人。
     二、脱贫工作的亮点
     1.注重生态保护,并利用山区独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建立了“青青禾苗”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2.动员成功人士关怀贫困边缘户。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贫困边缘户相对收益增长缓慢,村两委在保证贫困户帮扶力度的同时,动员成功人士以个人名义关怀贫困边缘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重视产业扶贫工作。①投资50万元新建了400多平米的标准化茶厂,引进杀青、理条、烘干机等一整套先进的茶叶加工生产线。并对原有老茶园进行清理修复、精细剪枝、深耕施肥,引进优质茶苗进行品种优化改良,充分利用山区气候、土壤优势,实现老茶园品种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效益,初步形成了“基地+茶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茶业持续稳定发展。②正在营建加油站。从桐城市到大唐村40余公里沿途都没有加油站,为了方便百姓,目前正与中石化合作建立加油站。
    4.认真整治地质灾害隐患。处于深山丘陵地带的大塘村,曾经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6处之多。为确保村民人身财产的绝对安全,大唐村投入30多万元对地灾隐患点进行整治,组织9户31人搬离隐患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可耕地少,人均仅有0.8亩,且耕地零碎,土地难于流转。
    2.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茶叶是大塘村主导产业,近年来,村级茶叶加工企业得到政府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发展较快,提高了茶叶生产加工能力,提高了部分村民的收入,但目前茶叶等农特产品销售主要依赖自产自销或依靠结对的扶贫单位帮助销售。
    3.群众思想认识问题有待疏导。随着脱贫攻坚政策含金量不断提高;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干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消耗了镇村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
   四、对策与建议
        因地制宜,进一步利用山区资源,克服制约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植业,发展山区立体农业。首先,进一步打造 “高山绿茶”项目。严把茶叶生产、加工质量关,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农夫商城及微商销售,增加经济效益;其次,进一步发展山羊养殖、蚕桑、中药材、理鬃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大有机水稻的生产力度,推动土地流转工作。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大塘村毗连唐湾村、叶湾村,物产丰富, 植被覆盖率达90﹪,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依托唐湾镇和周边乡村的丰富的自然景观、古民居和农耕文化等乡村旅游亮点,及时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如新建游客停车场地。把握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实现茶叶休闲观光游、自然景观游、人文景观游融合发展。
   (三)紧抓“三变”改革契机,激活农村经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整体致富。

(调研组成员:余翔、段石才、沈宏劲,执笔:段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