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安庆市委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调研报告概要选登(第十期)
发布日期:2018-10-17 22:05   作者:   浏览次数:1839
关于唐湾镇杨头村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杨头村位于桐城市西北部与舒城县交界处,距市中心30公里,属省级重点贫困村。全村皆山,平均海拔800米,村内有桐城最高峰大徽尖海拔1057米,目前全村现有茶园4000亩,其中可采茶园3500亩,是桐城小花的原产地和核心生产区。2015年底,杨头村成功入围安徽省第八批“一村一品”省级专业示范村。全村6个村民组,共187户,629人,五保户10户,15人,低保户15户,42人。现有农业户籍人口6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443人。杨头村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和各级政府部门帮助下,顺利实现2014年脱贫18户71人、2015年脱贫29户108人、2016年脱贫27户116人、2017年脱贫44户134人。2018年拟脱贫2户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2%降至2017年的1.12%。杨头村购买石瑶村土地投资新建80KW光伏发电工程收益良好,目前村级账号进账4.3万元。发包村集体成龄茶园20亩取得收益2.4万元、发包新建茶园23亩1.1万元、发包村集体茶厂取得收益3万元,通过村级资产发包的方式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引进风电项目落户,投资上市盛运集团,扭转农户山产20亩发展猕猴桃种植基地。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2014年以来,到村扶贫资金515.14万元,到户资金118.20万元。共计实施到村项目29个,达432万元,到户项目18个,达118.20万元。总体上,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二、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待开发。境内大徽尖为桐城市最高峰,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常年云雾缭绕。境内有龙井悬瀑布诸多未开发景点,但因该村为国家公益林保护区,开发利用受限制,再加上重视不足、到村项目政策难对接,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未打开,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价值较高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没得到相应的保护。
      (二)“一村一品”效应未凸显。杨头村是桐城小花的原产地和核心生产区,大部分贫困户主要借助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能力和收入,缺乏产业支柱和龙头企业带动茶叶规模经济,不能充分发挥“桐城小花”生产、销售、观光休闲的品牌效应。
       (三)台账资料过于繁冗。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各种检查机制和考核指标油然而生,加分扣分标准纷繁。在基层,有些考核量化指标清单多、标准过细,甚至详细得让不少基层干部感到困惑。基层专职脱贫攻坚人员的配备已是严重不足,为应对各种检查,一方面,因政策、口径的不同需要分门别类的建立基础台账,另一方面,因考核口径的无常变化,又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基础台账,同时还要忙碌于各种汇报材料的堆砌,造成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将充分精力致力于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推动中。
         ()基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待遇差、生活条件艰苦,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5+2”、“白+黑”已成基层脱贫工作者的常态化工作模式,而工资待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无法按月正常发放,势必造成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对策建议
       (一)打造全域旅游,拉动经济发展。杨头村有桐城境内最高峰——大徽尖,大徽尖以杜鹃花、五针松和险三处叫绝。同时,该村森林资源丰富,为国家公益林保护区,村主导产业是茶叶,并有桐城小花“小花红”独立品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全面整合资源,通过云雾缭绕的大徽尖“引客”,合理开发龙井悬瀑布“迎客”,独有的海拔500多米的顶级“桐城小花”“留客”,通过合理分类“引客—迎客—留客”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平台,构建“桐城小花”主打旅游产品,推动“旅游+营销、旅游+宣传、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内容”建设,深入打造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实现“桐城小花”产品绿色可追溯发展,进一步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整体致富。
       (二)力行科学考核,杜绝“本本主义”。脱贫攻坚作为主要的政治任务,全党上下自然高度重视,所以,应建立科学、客观的考核体系,建立制定合理的标准,全面统筹各类检查指标,删繁去冗,“合并同类项”,减少“台账考核”,适量增加“现场考核”,强化日常跟踪,借助考核的力量检视工作的不足、推动改进工作,才是最终目的,而不是让基层干部陷入写材料、迎检查的繁冗之中,防止“材料旅行”,避免形式拖累落实。
       (三)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一是加大贫困地区人才激励保障力度,可以建立基层人才津贴。二是拓展扎根基层优秀人才的晋升通道,对长期扎根农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对脱贫攻坚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或业绩突出的人员,有编制的,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允许其破格参加职称评审或直接提拔,没有编制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破格入编。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引才引智工作。可以采取智力引进、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优化贫困地区人才结构。通过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项目,将指标分配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更多人才投身到精准扶贫中来。
(调研组成员:潘连宇、陈一武、何其佳,执笔:何其佳)
 
 
 
关于黄甲镇水岭村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水岭村位于桐城市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海拔800多米。2004年由中岭、五岭、水磨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0960亩、田地853.5亩,全村29个村民组、550余户、1883人,人均耕地0.48亩(不足半亩);常住人口800人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3户1147人,通过这些年人口自然增减,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已脱贫)321户1163人;主要致贫原因集中反映在因病、因残、因学、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或者是因为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等几个方面;至2017年年底尚有6户未脱贫,2018年拟脱贫5户,计划2019年脱贫1户,实现全村全部脱贫。
         2016年由政府投资兴建村光伏发电站并已并网发电,有专业维护人员从事日常维护,2017年年收入3万元; 2017年申报3个到村扶贫项目,资金120万元;2018年申报3个到村扶贫项目,资金33.5万元;项目和资金来源均为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所有项目均已经完工。2016年联系桐城市盛运集团捐助60余万元,建成一座标准化的水岭茶叶加工厂,此项目的实施,不但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助力村特色产业、为村民提供便利。             2017年村集体收入16.5万元,其中带资入股分红7.2万元,光伏发电3万元,林场发包1万元,村集体茶厂发包2.2万元,公益林补助3.1万元;预计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
       二、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欠缺。主要是地处山区,山峦起伏,交通不便,加之水岭村是由中岭、五岭、水磨三村合并而成,占地较广,从村部到最远的村民组甚至需要1小时车程,虽然2017年底水岭村29个村民组全部修通了道路,但在走访中群众反映的交通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多位村民希望修通或改善门前道路,缩短到桐城市市区的时间。的确,由于道路交通很不便利,山区的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规模不大,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受自然条件、政策、资金、技术等条件影响,茶叶是村主导产业,其他如蘑菇养殖等还不成规模。茶园主要以户为单位承包种植,新办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提高了茶叶生产加工能力,提高了部分村民的收入,但由于资源分散,生产要素的有效规模集聚效应欠缺,未充分发挥“桐城小花”生产、销售、观光休闲的品牌效应。
       (三)教育扶贫落实不够好。水岭村贫困户家庭子女在校生153人,收到资助139人。部分学生及家长不了解,或者由于学生在异地上学,没有及时申报,导致这项政策没有惠及所有建档卡贫困户学生。
      (四)部分基础档案资料难以精准收集。水岭村贫困户家庭的成年子女一般长期居住在城市,或定居或打工。据调查部分人士已经在城市拥有商品房、小轿车,但若无大数据支持,则此事难以调查核实;成年子女在外的实际收入也大多是估算。希望上级部门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扶贫工作是否做得好,关键看基层党员干部。按照党中央要求,应该始终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认真开展“两学一做”等党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二)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是带领山区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水岭村的短板。要以产业发展需要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联通周边道路,尽快将村民组道路全部硬化,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问题。
       (三)要重点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要把眼界放宽,顺应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的趋势,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培育发展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要想办法、当先锋。在适当条件下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支持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就业,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开拓产业发展路径,激发发展新动力。
 
(调研组成员:韩承香、万多胜、刘健,执笔:刘健)
 
 
关于唐湾镇长岭村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唐湾镇长岭村位于桐城市西北边陲,与潜山市、舒城县相邻。全村下辖16个村民组,共569户2218人,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境内以高山为主,其中山厂面积14007亩,耕地面积941亩,森林覆盖率达90%。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4户1476人,主要致贫原因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身体残疾。2018年计划10户26人脱贫。2017年-2018年申报到村项目11个,共计298.5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于省、市专项扶贫资金完工项目9个,两个项目在施工中。2017年-2018年申报到户项目1122个,发放资金629450元。
         全村目前从学前儿童到大专院校共有190户246名贫困学生在校就读,教育资助工作正在进行,春季已完成203名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秋季目前已完成31名学前教育资助和55名贫困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2008年初,因大雪造成房屋损坏的22户贫困户,包括2018年拟脱贫10户26人,已全部安排了危房改造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采取了引导外出务工、设置公益性岗位居家就业岗位等措施帮助就业。2018年度,有9名贫困人口安排到了公益性岗位;有4名贫困人口通过扶贫车间就业。长岭村实施了光伏扶贫项目,目前共计发电10.199万度,2018年已入账61642.58元,有专业维护人员。长岭村目前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04万元涉及10户贫困户和253户脱贫户,互贷户用贷款占比达39%。产业扶贫有劳务连接、服务连接等模式。带动模式中贫困户年均增收1700元以上。户贷企用的经营企业运营状况良好,目前2018年分红均已发放给贫困户。长岭村以茶叶为特色产业,2018年以村安排的村级产业扶贫产业项目有三个,所需资金是30.5万元,项目实施完成后,可带动农户收益。目前已实施3个,资金拨付28.5万元。
          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11.83万元,主要是光伏发电收入、资产收益分红收入、集体茶厂经营收入,2018年预计收入20万元。今年以来,完成了全村境内364户1476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由桐城市政府拨付资金2.96万元为长岭村贫困人口购买了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长岭村基础设施欠缺,缺少政策倾斜。旅游资源缺乏开发力度,集体经济亟待深层次建设。长岭村距城区42公里,但坐落深山,偏居一偶,只有一条公路。一些不适合搞旅游乡村发展的胡乱标识和恶意引导牌,严重干扰和阻碍了长岭村的旅游业发展,亟待当地政府出面整治。
         二、搞好旅游和茶叶销售资源整合,以安徽长岭印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桐城小花”茶叶品牌优势,深化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依仗百丈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合茶叶休闲效应;同时,通过电商流通作用,提高茶叶销售效率,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立农产品展示中心,发展农家乐,打造美丽乡村,带动村民整体致富。
 
(调研组成员:余翔、张和理、丁士中,执笔:丁士中)

 
关于唐湾镇八一村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一、总体情况
     桐城唐湾镇八一村地处桐城市西北边陲山区,与舒城、潜山接壤,2004年由原八一村和椒岩村合并而成。全境皆山,有013县道入境4.5公里,村里有小型水库两座。全村辖14个村民组,共552户,常住人口2046人。全称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234亩,山场面积9210亩,森林覆盖率90%,以茶叶种植为全村主导产业。该村总体贫困户361户计1511人,2018年计划脱贫6户18人。从入户调查的8户贫困户看,该村主要致贫原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或因病等因素。2017年到2018年到村扶贫项目有8个,资金150万,2017年至2018年申报的产业到户扶贫项目有1184个,资金69万。项目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目前该村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比较到位,从入户的8户情况看,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异地搬迁及危房改造、就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政策均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称安全饮用水覆盖率、通电率均达到100%,光纤网络有线电视实现全村覆盖,村内小学、卫生室建设达标,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
      二、主要问题
   1.扶贫项目主要围绕茶叶种植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村集体经济规模小、带动力比较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较少,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农户的主要收入来自传统种养业,国家扶贫政策只能让村民达到不愁吃穿、不因病返贫,但是离发展致富还是有距离的。八一村虽然统计常住人口有2046人,但是实际村里常住人员均以老弱妇孺为主,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只在农忙季节回来。因为缺少规模型产业和完整产业链的支撑,无法吸引农民回乡就业。村民反映,因为劳动力缺乏,茶产业手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2.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八一村虽然自然生态资源较好,但是离生态旅游、民宿服务产业的设施需求距离较大,如何把当地的种植业、茶叶产业转化为旅游服务业的优势,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建议
   着力加快农村产业培育。稳定脱贫和加快致富,关键要靠富民产业的发展。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扶持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增收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真正落实产业扶贫。
(调研组成员:宋春、龙其武、杨大勤,执笔: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