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安庆市委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调研报告概要选登(第十一期)
发布日期:2018-12-10 17:23   作者:   浏览次数:1816
关于范岗镇新联村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新联村位于范岗镇西南部,属丘陵地区,全村现有659户,总人口2571人,下辖23个自然村民组。村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39亩,山场面积1356亩,水面面积1260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05人,列为省级贫困村。目前,贫困户共105户328人。经过贫困户逐年脱贫,2017年贫困发生率减少为0.155%,实现“村出列”的目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1.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亮点。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益预计23.75万元,其中,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收入8.2万元,鱼塘租金0.88万元,标准化厂房租赁收入7.3万元,带资98万元入股新联制刷有限公司分红收益5.63万元,制刷机器租给新联制刷有限公司年租金1.74万元。将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扶贫车间,支持发展制刷等特色产业,解决贫困人员和一般村民就业增收,是新联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也给村庄增添了生机活力。
2.到户产业扶贫有成效。2017、2018年到户产业扶贫补助资金5.5万元、11.25万元。全村85%贫困户签约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共发放贷款244万元,其中,7户35万元户贷户用,户贷企用企业为范岗镇效益好、诚实守信的规模以上企业,每户每年红利3000元。目前,新联村已形成种植、养殖、制刷等3个特色产业。为20户贫困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免费将贫困户养殖的鸡、鸭、鱼、猪和生产的粉丝放置在“农夫商城”网站销售,有16户共获得近1万元的收入,解决贫困户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销售问题。设置保绿员、保洁员3个公益性岗位,解决5个贫困户就业。
3.落实扶贫政策全覆盖。全面落实健康、教育、人身保险、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兜底等扶贫政策,应享尽享。扎实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从村集体资产收益中拿出3.703万元,为贫困人员和贫困户购买银龄安康保险、治安保险,还为每户贫困户发放资产收益红利200元等;协调安徽微威胶件集团,分别为低保贫困户和五保贫困户每户发放春节慰问金500元、800元。
二、存在的困难
1.产业发展比较单一。 新联村坐落在挂车河东岸,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迟,无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贫困户只能实施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产业相对比较单一。
2.基础设施建设待完善。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很大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提高,部分村组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改善了出行条件。由于村组土路多、水利设施陈旧,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村民住宅分散,村庄地貌又比较复杂,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都不方便,也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
3.空心村趋势较严重。与大多数农村一样,村里有34%劳动力在外务工,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员也基本外出务工,在家的贫困人员都是老弱病残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扶贫政策比较困难,给政策宣传增加一定难度,发展产业也比较困难。
4.年轻村干部难培养。由于村干的工资待遇较低,基层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没有吸引力,现有村干部一般年龄偏大,达不到上级提出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人才匮乏,对基层各项工作影响较大。
5.土地流转分散。家庭成员变化而土地承包权没变化,村民对土地确权还有不理解。村土地已有1700亩水田实行了流转,占比80%,流转给了9个大户,相对比较分散,管理比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设。
6.技能脱贫培训年龄要求过高。技能脱贫培训政策要求培训对象年龄不超过60岁,而国办扶贫系统中将60至65岁的健康人员界定为弱劳动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部分60岁以上贫困人员及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照常从事种植、养殖等方面劳动,他们也希望能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切不可用某项规定剥夺他们的劳动权利。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修建贯穿全村的206国道新线为契机,提高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扶贫专干积极性,加强与市直部门联系,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积极与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联系沟通,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村组道路水泥硬化、水利沟渠修建等问题,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公共基础设施,为贫困户及其广大村民增产增收和发家致富提供基础保障。
2.不断发挥扶贫车间效益。扶贫车间作为地方产业扶贫的探索,为帮助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人群稳定脱贫提供了新思路,也是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新联村扶贫车间已发挥了产业扶贫重要作用,既发展了当地制刷产业,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在家就近务工就业问题,还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扶贫车间也为新联村扩大特色产业(刷业))生产规模带来了机遇,可引进村外企业入驻,主动承接潜山源潭镇等地的制刷业生产分工,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
3.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扎实做好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解决土地确权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为“三变”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稳妥劝退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的流转承包大户,适当集中流转承包,加强流转效益监管,为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条件。
4.创新方式留住人才。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能人带动和示范作用,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在充分发挥坚强有力的村两委作用前提下,创新用人方式,营造以情感人、待遇留人等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可以在农村“三变”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进退机制,尝试通过股份(集体股份)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人才留在农村,经营农村。
5.适当调整脱贫政策及考核方式。目前,留守农村、且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贫困人员以及村民并不多,而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有其特殊性,一般没有严格的劳动年龄界限,很多超过60岁的村民仍在生产劳作。据了解,在各类技能培训中,由于培训对象年龄的限制,参训人员很难组织,常常不能满员,因此,建议适当放宽培训对象60岁的年龄限制,让更多有劳动能力、劳动愿意的贫困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就业脱贫技能。同时,改进各级脱贫考核方式,建立统一、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机制,将重脱贫实效、轻表格填报作为考核重点,避免无功效工作,避免层层加码提高考核标准,各级应按国家统一的政策规定,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规范问责机制,避免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在脱贫攻坚实际工作中。
 (调研组成员:潘连宇、罗庆安、操礼智,执笔人:潘连宇)
   
 
    关于桐城市黄甲镇向阳村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向阳村地处桐城市黄甲镇西部,距桐城市区25公里,桐潜公路穿境而过,全境皆山,有小二型江岩水库一座。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1亩,林地面积12195亩,公益林8199亩,森林覆盖率达90%。下辖22个村民组,总人口448户1538人。以茶叶种植加工为特色农产业,为“桐城小花”定点生产企业。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茶叶种植加工和外出务工。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94户1044人,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至2017年,向阳村共脱贫273户1045人(期间有动态调整), 2017年该村已出列。目前全村尚余11户1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1.26%。
2016年以来,向阳村积极争取资金,全村 15个村民小组已实现道路硬化,道路里程达8.5公里,剩余7条村民组道路硬化工作12月份有望全部完工。共有53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其中修缮23户,重建30户,累计享受补贴71万元。2017年开始实施产业扶贫到户项目以来,向阳村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其中新建茶园规模68.5亩,项家林场完成茶园扩建50亩,新增油茶规模38.5亩。共有232户申办了扶贫小额贷款,累计发放贷款954万元。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全员免费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7年争取到安徽华凌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支持,在何畈村民组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兴建扶贫车间,总投资30余万元,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积极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2018设立村级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安排了贫困人口14人就业。2018年向阳村448户家庭正式启动改水改厕工程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向阳村积极利用自身自然资源,成立乡村旅游公司,着力打造九曲河湾特色旅游品牌。总体上,脱贫攻坚卓有成效。
二、存在问题。
1、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向阳村虽与城市相距不远,但地处深山,偏居一隅,仅一条山区公路进出,道路交通很不便利,客观上制约了当地生产经济发展。
2、帮扶方式有待改进。结对帮扶和社会帮扶仍以给钱给物为主,指导帮扶缺乏针对性,跟踪帮扶成效不足,难以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企业帮扶方面,员工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造成帮扶工作出现断层。
3、农林牧业规模较小。向阳村主要农业为茶园、林业、养殖业,但多数规模较小,没有发挥产业带动效应。近年来虽兴办了几十家农林牧小型企业,提高了部分村民的收入,但另一方面生产加工资源分散,生产要素的有效规模集聚效应欠缺。同时企业规模较小,也影响了先进技术的投入。
4、生态旅游业尚需加大投入力度。近几年向阳村积极利用自身特点,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成立乡村旅游公司,同时着力打造九曲河湾特色旅游度假区,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旅游发展计划,但是力度尚不够。向阳村距离桐城市区较近,且桐城市城镇经济发展较好,具有发展小型农家乐旅游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发展环境。以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为指导,以产业发展需要为重点,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联通周边道路,适度扩建“组组通”道路,改进乡村卫生环保设施,整治村庄建筑,美化村居环境。
2、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鼓励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扎实开展土地确权、清产核资等基础性工作,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积极深化“三变”改革,针对向阳村的特点优势,探索发展特色规模农业产业。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产区品质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
3、探索发展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根据向阳村特色,可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型农家乐,以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示范园地为题材,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让游客参观生产大棚中的蔬菜、苗木、水果、花卉,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同时结合向阳村山区特色风景,发展民宿经济,实行一条龙旅游。
(调研组成员:韩承香、胡晓敏、杨全,执笔:杨全)
 
 
关于桐城市黄甲镇汪河村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汪河村位于黄甲镇西部山区,国家中型水库牯牛背水库上游,由原红星、汪河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组699户,总人口2389人,常住人口950人。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距城区32公里,距镇政府24公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境内多高山,山场面积23310亩,耕地面积352亩,拥有水面3400亩。牯牛背水库作为桐城市市区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保护,该村养殖业受到了发展的限制。
2014年汪河村经审批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25户1993人,主要致贫原因是缺土地。近几年来,汪河村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14年脱贫80户306人,2015年脱贫218户872人,2016年脱贫84户362人,2017年脱贫135户467人,共计2007人脱贫。目前尚有8户23人未脱贫,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1.15%。2018年拟脱贫8户23人,计划2018年村出列。
2014年至2017年,政府持续投入扶持村集体项目7个,投入资金238.5万元,并已全部完工。25个村民组(除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征迁的5个村民组)均已道路硬化,电网全覆盖,已实施部分村庄亮化,后期村庄亮化工程逐步完善。由政府投资兴建的80KW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并享受收益,年收益近7万元,且有专业维护人员维护。在产业扶贫上投入66万元,新建集体茶园及改善茶园,现有茶园1200亩,其中集体茶园150亩,形成了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胡楼村民组部分土地流转桐城市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苗木花卉种植基地,经营情况良好。在教育医疗扶贫上,312户贫困户中322位在校生都享受了学费及书本费减免政策,525户都签约了家庭医生,2018年危房改造25户。提供了29个公益岗位,26位贫困人口就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排了茶叶、电商、电焊等技术培训。累计发放1460万元小额信贷,涉及348户,户贷户用占73.3%。贷资入股安徽香杨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桐城宜城机械两家公司,每户享受年分红1725元,目前企业运行良好。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为村集体经济及村民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2017年村集体收入24.2万元,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茶厂加工、资产收益、光伏租赁,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及茶叶种植,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2018年预计村集体收益突破30万元。总体上,脱贫攻坚卓有成效。
二、主要问题
1、发展单一。由于桐城市市区人口饮用水源地在境内,受水源地保护制约,其他产业发展受到限制。除了国家扶持的光伏产业及茶叶种植外,无其他支柱产业。
2、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也不便捷。随着乡村道路硬化工程的实施,道路质量确实得到改善。但地处山区,山多地少,遇雨雪天气,山陡路滑,常有道路滑坡现象。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户与户之间的路面还不完善。盘山公路环绕,蜿蜒曲折,距离市区32千米,全程山路,难吸引外来投资者。信息传递还不够通畅,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并且通讯工具信号弱。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居民居住分散,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居民居住分散,多山,建设公共设施的成本高昂,给生活条件改善增加了难度。
4、“空心村”现象严重。全村总人口2389人,现常年留在村中人口不足400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经商,村内留守的都是老人,病人,残疾人以及儿童。
5、贫困户文化程度不高。部分贫困户依赖思想严重,非贫困户有抵触情绪。
三、对策建议
结合实际,汪河村可以进一步充分利用自身发展条件,克服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实现经济快速发展,针对目前现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加大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力度。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有针对性的组织其参加相应的技术培训。一是在产业扶持上下功夫,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立足于贫困村现有资源,加大对贫困农户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和创业指导。二是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树立典型模范的作用。充分发挥好榜样的宣传作用,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弘扬的是强大的正能量。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发挥好榜样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凸显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取向。对于村级乡贤、在村级发展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的、身边好人好事予以表彰,用大家熟悉的人影响周围人。
3、出台措施,吸引优秀的青壮年和知识分子回乡创业。由于乡村基础设施较差,物质条件有限,就业机会不多,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大部分中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来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农村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需要专业的人才出谋划策,需要富有想法和激情的年轻人,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扎根农村,更高效的振兴乡村、服务农村。
4、鼓励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引导贫困户选准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同时准备将发展起来的村级茶园交给贫困户管理,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低投入、稳收益、零风险”的产业共赢发展特色模式。
5、发展休闲农庄,与周边村庄旅游经济形成配套。汪河村翠峰罗围,碧水环绕,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依靠黄甲镇及周边村庄的自然景观,打造以休闲,垂钓为主的农家乐,春季可体验摘茶,炒茶等制作茶的过程,融合茶叶休闲效应,供市区游客周末休闲,体验慢生活。
    (调研组成员 :余翔、张国高、许稳  执笔人:张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