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内容提要:本文简述了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系,阐明了可以用皖文化来定义安徽的地域文化资源,详细分析了皖文化特质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指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皖文化发展的原则,提出了皖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路径。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皖文化;关系;原则;路径
一、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浅析 (一)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有不同的划分范围,从大的地域来说,我国地域文化可划分为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北文化、东北文化等等;从小的范围而言,仅江南文化就可分为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闽南文化、南粤文化、荆楚文化、皖江文化等等 。
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的最深层次应该是价值观,或者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集中各区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总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以体现,两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具有天然的吸附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塑需要地域文化的涵养
地域文化所特有的差异性、独特性、情境性,在长期的沉淀发展中形成了更贴近于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具有地缘上和文化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地域特色传统相融合,才能易于被当地人所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地域文化来实现落地生根、深入基层和群众。
(三)地域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地域文化的发展革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丰富、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改造和消除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负面因素以及和时代不相适应的方面,整体上来提升地域文化的精神境界和时代适应性;同时,也有利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和地方文化的交融中,丰富和创新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可以用皖文化来定义安徽的地域文化资源
皖与安徽的内涵不尽相同。皖这个概念大于安徽这个概念, 皖文化这个概念也大于安徽文化这个概念。安徽是一个历史不太悠久的行政区域。当皖作为安徽省简称时,其内涵与安徽相同。但作为一个历史积淀的民情民俗区域时,其时间跨度,上溯先秦,下迄当代, 纬延不绝。其内涵与外延就与安徽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完全相同。今属江西的姿源、今属浙江的淳安,从行政区划来说,已不属于安徽,但谈到皖文化时绝对抛不开它们。正如今属铜陵的枞阳,讲行政区划已不属于今天的安庆市,但讲到安庆的桐城派文化,也绝对抛不开枞阳。
皖文化主要包括 “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三大分支。先秦的老庄与管仲,汉时的刘安与桓谭,魏晋的曹氏父子与稽康、刘伶,宋朝的朱熹与张孝祥,清朝的徽州汉学与桐城宋学,近代的陈独秀、胡适、陶行知、方东美等等,都是皖文化的范畴。皖文化地处南北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地带,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几乎都出于“涡淮文化”,道家思想也因而在皖境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获得创新发展。而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在三个文化区里则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性:涡淮文化重“义”,皖江文化重“信”,徽文化重 “智”。儒道思想的沉浸和濡化,使皖文化拥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皖境也是佛教最早传入区域之一,是佛教发祥地之一,禅宗文化、地藏文化等是皖地重要的佛教文化资源。近现代以来,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无数江淮儿女的卓绝抗争,又进一步丰富了皖文化的内涵,提升了皖文化的品质。
为此,我想建议“徽文化论坛暨‘安徽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学术研讨会”更名为“皖文化论坛暨‘安徽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学术研讨会”。
三、皖文化特质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个倡导”24个字凝炼出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国家、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念是相互嵌入的,皖文化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和丰厚多元的文化特质,就嵌入性地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要素。
(一 )家国情怀,匡世济民
“家国同构”思想在古代为主流文化广泛认同和接受,而皖地在倡导“移孝于忠”“忠孝一体”的同时,更强调对国家利益的服从。《淮南子•齐俗训》曰:“周公放兄诛弟,非不仁也,以匡乱也”“豫让、要离非不知乐家室安妻子以偷生也,然而乐推诚行必以死主,故不留也。”周公、豫让、要离等,他们行动的选择都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兄弟、夫妻、儿女私情要服从国家大义。这种理念促进了整体观念的形成,强化了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它所内蕴的家国情怀、使命意识、爱国精神绵延不绝,影响深远。在安徽的近现代史上,有一大批志士能人,他们以百折不回的气魄、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展开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实践。如近代史上有“企求匡世济民的实效”的晚清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姚莹和包世臣;还有忍辱负重,力支危局,发起洋务运动的李鸿章……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安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先哲们在革命斗争中锻造的匡世济民精神,成为了安徽乃至全国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的动力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
(二)以民为本,公正公平
皖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能追溯到上古时期。中国司法“鼻祖”号称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卒后葬于六安 (六安又称皋城,市郊有皋陶墓)。其后人的封地在“英、六,或在许。” 皋陶文化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主张“以德治国”“以惠安民”及“重教轻刑”,被视为“后世民本主义思想的源头”。廌,又称“獬廌”,传说是皋陶豢养的神兽,能够断讼决狱。其形象在历史上一直是公正的化身。
老子希望权贵者 “以百姓心为心”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淮南子》强调“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主术训》),包拯树立了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官德”,民本思想也是朱熹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先哲们“以民为本”的思想里固然有保君固国的功利追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策略,但同时更蕴含着对个体生命的基本尊重。
(三)友善平等,和谐共生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皖文化的灵魂。老庄思想就包涵着“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观,管子也说:“和合故能谐。徽州商帮同舟共济、以众帮众,以强大的凝聚力闻名全国。“黄山松精神”展示了众木成林、团结向上的风尚。
(四)兼容并包,开拓创新
兼容并包,开拓创新是皖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远古时期,大禹面对鲧治水无效的困局,改堵为疏。道家的形成与发展,走的也是一条创新之路。老子将“道”升华到哲学范畴。而庄子前承老子之学,后启玄学之风,为玄学本体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皇皇巨著《淮南子》,“兼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军事、 教育等学科”而归于道,把道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国时期,曹操创立了“屯田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唐代,宣州僧人制作了“宣纸”。而被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综罗孔孟、董仲舒、王弼、韩愈、李翱等唯心主义思想,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义者的理论,构成一个内容丰赡、结构精致、逻辑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都发轫于安徽。当代,小岗村18位村民掀起了农村改革的浪潮,众多第一也在安徽技术创新领域诞生:如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个走上品牌化管理的汽车企业,大陆第一个6代液晶面板、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等等。在安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一批视野开阔、坚持学术自由,矢志追求真理、敢为天下先的人,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兼容并包、开拓创新是皖文化承续不绝的传统,光耀过去和未来。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皖文化发展须把握的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皖传统文化,是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总体上是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两者有个根本的区别。因此,在对待皖文化的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辩证的观点方法来解构皖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服务于当代。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掉入文化复古主义的泥沼之中。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点。在批判中加以继承,过滤掉皖文化中封建性的成分,抛弃其糟粕性的东西,如维护等级制、专制主义、搞人治、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内容。即使是进步的东西也要进行辩证分析,克服其历史局限性。比如富强理念,皖传统地域文化讲的富强讲的是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富强,今天讲的富强是工业化、信息化基础上的富强,两者有着巨大差别;比如民主理念,皖传统地域文化没有民主思想,只有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下,封建地主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是草民,是被统的对象;民主思想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比如自由理念,皖传统地域文化中的自由是道家基于道德修身基础上的守规矩自由,是自我约束下的自由,而今天讲的自由其内容已大大拓展了,增加了受宪法保护的人民基本权利的自由。而法治理念,皖传统地域文化中讲的法治,是人治基础下的法治,很难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今天讲的法治,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讲的法治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再比如爱国理念,皖传统地域文化讲的爱国,讲的是汉民族的爱国主义,而今天我们讲的爱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下的爱国,等等。尽管皖传统文化的一些进步理念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提供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与时俱进。皖文化必须具备传统与创新两个向度。地域文化见证着文化的历史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优秀的地域文化还应当烙上时代的印记,具有时代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
五、皖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利用皖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的重要性,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地做好这项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接受,乐于践行” 的培塑目标。
(一)加强对皖文化研究与推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场域
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范围和鲜明的内涵,我们要在了解皖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可利用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保护和发掘皖文化资源,弘扬与宣传皖文化的精神内涵,借鉴与探索皖文化的优秀成果,利用皖文化深厚资源制作出一批优秀作品,例如纪录片、 微电影、摄影集、微小说、人物传记等在各级媒体上传播。尤其要注重新媒体的力量,定期推送本地的旅游信息、文化遗迹、人物故事、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地域“微”文化,营造安徽地域文化视觉和听觉的浓郁氛围。同时设置讨论和交流环节,让大众在互动中既受到了优秀地域文化的熏陶,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二)整合充实完善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皖文化发展
皖文化的资源目前缺乏整合,没有形成合力。 皖文化下属各分支的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虽然各有特色,在民俗、语言、曲艺、绘画、建筑等方面自成一体,但是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却无法实现“多元归一”,导致皖文化的发展难免零散,整合宣传不足、传承人才匮乏,从而影响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皖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东风。借助这股力量,皖文化要加大统一宣传力度,在用文化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有效整合三大文化,凝练出安徽特色的“归一”文化;要培养皖文化传承人才,造就出能够有效融合三大分支文化的人才团队,加强交流合作,创新文化作品,从而增强皖文化的发展动力。
要同时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推进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如将区域内的文化项目集中起来,设立文化产业园,设立互动体验环节,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历史的成就体验、人文的精神体验,帮助更多人更深刻地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并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从而实现皖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贯通,实现皖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三)立足实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坚持在生活中弘扬、在实际中振兴的原则。在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皖文化的同质生长力。以皖文化的张力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由抽象落实向回应、引领与地域民众息息相关的诉求转变。近几年来,安徽强力推进理论社科、思想道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舆论、文化演艺、文化产业、文化开放“八个强”建设,大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确立和实施生态立省和文化强省的战略等,也都是安徽省推进核心价值观培塑的实践路径,我们要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众真切感受到就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意蕴就包含在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奋斗中。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红梅. 安徽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皖西学院学报》, 2017(6):22-26,97.
[2] 李巍男 刘清生. 地域文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以镇江市的实践为例[J].《江南论坛》,2018(9):10-11.
[3] 欧远方. 弘扬皖文化遗产[J].《安徽史学》, 1995(4):1-4.
[4] 郭因. 谈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J]. 《安徽史学》, 1996(3): 4.
[5] 毛加明. 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实现地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对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5): 99-102.
[6] 张萍. 地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学理论》, 2015(6):152-153
[7] 杨汉民. 衡阳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J].《领导科学论坛》, 2015(17):28-30
[8] 王登佐. 利用盐城地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盐城市盐都区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11):114-115
[9] 郝士宏 贾秀梅. 论山西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1):87-91
( 作者:余翔,民进安庆市委会秘书长,安庆市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