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感怀
发布日期:2024-05-13 15:24   作者:   浏览次数:1033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端午时节,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流光易逝,转眼又迎来端午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伴随着浓浓粽子香味,节日的浓情密意也悄悄来临,牵动着你紧绷的神经,心生一缕淡淡的情愫,萦绕在你脑海,挥之不去。是啊!那一抹深藏已久的情思,都会在节日里被放飞,飘过万水千山,寻觅那个最终的归宿,再也不用有“情何以堪,无归处。”的感叹。相信此时此刻,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回家团圆,无论有忙,再多的理由也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回去陪家人好好过一个节,共同享受这分节日带来的温馨。

关于端午的由来,有着许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东汉之女曹娥,各种版本在民间流传。时至今天,端午俨然成了一种习俗,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又是一年端午时,心里油然生发一种浓浓的思亲之情。自从父母亲离世后,我真的很害怕过年过节,因为那些节日里,都烙有父母亲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些印在记忆深处的温暖时光。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恍惚间,我似乎闻到了清苦的艾草和甜甜的麦粑味。仿佛又见父亲踩着芳草青青的田间小道,在沾满露水的田埂上割艾草的背影,又见母亲半夜三更起床为我们蒸麦粑的身影。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仪式之一。家家都清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记得母亲曾给我讲过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据说从那时起,每年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放艾蒿。以期驱灾避难。传颂千百年的传说,赋予了端午节庄严而神圣的寓意。

小时候家里穷,从未吃过棕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让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在山间或田埂间,采摘青绿宽大的“青栎皮树”的叶子,用剪刀将叶子修剪成圆形后洗净备用。母亲在端午节前的晚上和好面粉,然后将洗净的粑叶整齐摆放在簸箕里,再把麦粉做成面团放到粑叶上,等麦粑发酵好后,远远望去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煞是好看。这个时候,母亲便起身烧水蒸粑。我们总是在夜半时分被麦粑的香气扰醒。那时端午节除了吃麦粑,还有那流着黄油的咸鸭蛋。现在想来,那个年代的端午对于我们来说,才真正是期盼已久的盛大节日。而今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棕子发愁了,面对名目繁多的棕子,我的脑海中仍会浮现出那青青的树叶,那树叶上托着的白白嫩嫩的“麦粑”。

端午,是一种传统、一种情结、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实,庄严而神圣。而今,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那些曾经的特色小吃,也只能留在回忆里了。现在想来,宣传媒介无处不在,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想必对端午节及其他各种节日的来历很少有不知晓的。但对节日的渴望和向往淡漠了许多,端午的仪式感正在淡化,对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和文化知之更少。由于时代的前进,远离了那些过节习俗和文化的熏陶,曾经丰富的节日文化哩哩啦啦一路丢得所剩无几了。其实,那些习俗和文化是流淌在的我们血液里的乡愁,缺少了日子就变得单调没有色彩,历史就断了沿袭。对于传统节日,人们已没了多少期盼;似乎,总有一种缺失感,潜伏在我们富足的生活里。

      ( 作者:宜秀综合三支部   蒋龙友)